Category Archives: 評論

蔡正元如何混淆都更議題?

大埔案的關鍵時刻,卻在蔡正元先生的臉書上看到了這樣的塗鴉

正義的口號
可以當作貪婪的面具!

台北市南港修德國宅
的釘子戶
是台灣理盲又濫情的
都更第一案

南港修德國宅
原有266戶
94年決定重建
95年開始拆除
但有3戶拒絕配合

開始了以「居住正義」為幌子
的拒絕拆屋抗爭行動
踫上軟弱的馬英九市長
迫使其他263戶流落各地租屋

抗爭理由耳熟能詳:
圖利建商
毀損家園
政府勾結財團
都更慘案
強拆民宅

理由千遍一律
族繁不及備載

直到98年強力拆除
才得以動土
101年終於都更重建完成
現在叫「納美社區」

長達七年的痛苦路程
多位流落在外的租屋長者
已經過世
不及入住新屋

原先激烈抗爭的3戶
也以每坪50萬元以上高價售出
不再居住原址
居住正義的口號變得格外諷刺

當年站在抗爭者的立場
大幅煽情報導
的電子和平面媒體
依然戴著一付正義的面具
在批判政府強拆民宅

原來正義
可以這麼廉價
可以這麼理盲
更可以掩護貪婪和自私

正義的面具真好用!

這篇沒水準到令人哭笑不得的評論,居然還獲得了2000個讚,這也算是奇蹟了。

也罷,民眾或許因為某些不得已的理由或是出於尊敬的同情或是被藍與綠的灑狗血鬥爭混淆了視聽,以致無法正確解析政治人物的話語背後的混淆與錯謬。我便試著去舉出這篇文章的問題。

還有,我才不管這篇文章是蔡先生的助理寫的還是蔡先生親自操刀,那是你家的事。

各位民眾,也請捏緊你的選票,來看看一個政治人物的話語可以操弄民眾到什麼程度。
繼續閱讀

被遺忘的公共性:「郝柏村沒有錯亂」一文的盲點

1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名為〈郝柏村沒有時空錯亂,錯亂的是你自己〉。

評論的對象是關於台灣民主基金會在六月底舉辦的講座的其中一場,由郝柏村先生主講的「民主制度的守護者」,在講座中發生的一個事件:

在講座中,幾位台大學生站起來舉起牌子,大喊:「鎮壓有餘,民主無功。」然後,講座主辦方請校警將這些學生驅逐出場。

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整理如下:

  1. 這是一場私人活動
  2. 在一場私人活動中,主辦方有權利(在充分告知的前提下)決定活動的形式以及所要達到的效果。
  3. 在時代背景下加以理解與同理,郝柏村先生並不是一個應該被如此抗議的對象。
  4. 抗議的學生像是無法認識到這一點,反而只有「時空錯亂」的行為或「不恰當的恨意」。

我認為這篇文章反映了許多人的看法,這些人依照上述理由認為:郝柏村在歷史中是可同理的,而學生的反對是不恰當的

這篇文章的的論點,我完全無法同意。

繼續閱讀

〈社會科學靠譜嗎?〉的盲點

1

今天,PanSci 刊登了一篇名為〈社會科學靠譜嗎?How Reliable Are the Social Sciences?)〉的翻譯文章,我將這篇文章的主要論證重建如下:

  1. 進行政治決策必須依賴可靠的理論。
  2. 理論的可靠性的最強的支撐是預測能力
  3. 社會科學,因為存在著限制(無法操縱變因與倫理問題),其預測能力相當有限,說明了社會科學不是一個可靠的「科學」。
  4. 因為不可靠,社會科學不可作為政治決策的主要依據。

這篇文章看似挺有道理的,因為當我們回想起自然科學所取得的成就,我們會發現這是社會科學遠遠及不上的--是啊,我們如何能依靠一個不成熟、不穩定的學科來進行決策呢?

這是本文說服力的主要來源,它讓我們掉入了一個迷思,以為唯有當社會科學如自然科學擁有那樣的預測能力時,它才能夠作為政治決策的主要依據。但這一點其實是錯誤的。

作者在這裡犯的主要錯誤,在於他誤解了政治決策的性質,也在政治決策的基本思維上缺乏社會的想像力。

繼續閱讀

食品產業削價競爭如何導致食安風險?

本文為〈食安不進步,誰的責任?--論統一企業與食品安全危機〉的一個補充論證。

本文將以賽局理論的分析來說明:為何食品產業的削價競爭將導致食品不安全的風險上升?

繼續閱讀

食安不進步,誰的責任?--論統一企業與食品安全危機

1

統一總經理羅智先先生表示了一個正確的邏輯:消費者應建立「便宜沒好貨」的一分錢、一分貨觀念;如果仍停留在廠商削價競爭,消費者只想撿便宜的心態,恐怕很難進步。

這篇文章要談的,是在這樣「正確的邏輯」理頭的「錯誤的理性」。

就這種邏輯的觀點與分析,我可以一個獨立的論證加以補充。但無論如何,我無法同意羅智先先生的「食品安全的無法進步,消費者的心態必須負部分責任」的論調。

為此,我願意參加「全民合力抵制統一」的和平戰爭,也希望更多人一起加入,努力改變一點點生活習慣,讓這些自以為大到沒人敢動的大企業知道,我們並不依賴他們的存在,事實是,他們依賴我們的存在

繼續閱讀

草莓族:被冤枉的世代

1

社會矛盾的和解往往包含著歧視的解放,在這同時,那個被社會與常識所汙染的刻板印象框架,將溫柔地融化在一個新世代之中。

這篇文章想要談的「歧視與解放」,是一個困擾台灣兩代已久的問題。包含在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語言與表達中,也在一個又一個分別的論述和個人的價值觀裡。這問題在社會中浸淫得是如此地深。

我說的不是別的,正是「草莓族」這個世代所命定的詛咒與痛苦。

本文要做的,是在接受「草莓現象」的普遍存在的前提下,去解放「草莓族」這個詞彙所帶有的歧視繼續閱讀

當政府成了「新警察」──精神錯亂的電信法第9條修正案

1

從便當文事件開始,政府好像以為自己終於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可以向網路拓展勢力,侵略已經發展有年的網路空間。

我已經表達過,政府對「便當文」如此重視,乃是一種人民的悲哀,只顯示了這些對「控制」極其熱衷的人,對於言論自由中的偽造錯誤詮釋等後果的適應不良,還活在一種有規範的言論的溫室裡頭。

《智財法》的修法聽說已經失敗,因為網路自由戰勝了個人的智慧財產權。但不得不說明的是,《電信法》第九條的修法,絕對比《智財法》更加糟糕

繼續閱讀

最骯髒的法案

《會計法》九十九條之一修正案,從立法精神到立法過程,是我看過的、有記憶以來最明目張膽的、最骯髒的一條法案。

這條修正案的目的,在於某種形式的貪污罪的除罪化

民國99年年底前各級民代及村里長使用事務費、101年年底前各大專院校及研究機構使用補助研究經費,誤用不符名目收據、發票核銷經費除罪化。

這條法案在朝野意見一致的情況下,無預警地三讀通過

前天深夜,立法院發動突襲,事前外界毫無所悉。院會結束前的最後廿分鐘,無預警從第五十一案的「國際金融業務條例修正案」,直接跳到第六十二案的會計法修正案,讓在場的媒體措手不及。

為何發動夜襲?民進黨人士說「這是策略」,既然府院、朝野都有共識,以無預警方式處理,才能避免外界干擾。

這個修正案的理由和目的,據說是因為「歷史共業」:

「歷史共業解套說」:因為會計制度的缺失,使得某些人在使用金錢上(包括特別費與學術研究),發生了帳目不實的狀況;這是「會計制度」的問題,而非人的犯罪

對於這種說法,我只覺得不以為然。

繼續閱讀

「真愛」的條件──不是你憧憬的那樣

1

在「哲學哲學雞蛋糕」中,對於「真愛立約運動」指出了兩點問題。第一個他稱之為「外部性恐嚇」、第二個則是「定義權爭奪」。

原文的論述中說明的不外乎是,它乃是單一價值觀的獨斷地實現,批判的立場則在於這種實現所攜帶的暴力:前者是透過手段的暴力來對民眾加以規訓,後者則是透過話語權去建構一種有歧視蘊含的意識形態。

誠然,這會是真愛立約運動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這一次,我要談的卻不是它的暴力的表象,而是想來談談「真愛立約」的價值觀的現實危險,以及一種本質上矛盾不健康的意識形態。 繼續閱讀